笔记整理、DataHoarder和NAS

笔记整理

最近在将笔记从Wiz转移Obsidian。突然发现以前从有道时代开始收集的“笔记”基本很多都是无用的。在这里给自己总结一下,避免新的仓库出现同样的问题:

第一个是Maybe Later类型。在Wiz的仓库类型的笔记有很多属于这种,整篇文章其实有一些观点是有意思,想深入去挖掘一下,然后就正个文章就保存下来。实际这篇文章可以通过提取一些想研究的关键字,然后放入Inbox、Draft里面。让后面的自己的去判断有没有研究的价值。对于这种闪光类的想法,其实很多时候都经不住时间的考验,很快就会放弃了。毕竟人的时间的是有限的,在没有对比的时候可能觉得很有趣,但是在一堆想法里面获取这个东西看起来就没有那么多的研究价值。

第二个是操作手册类型的笔记。这类型的笔记基本是教你在XXX环境中处理YYY事情的步骤。这类型的笔记问题有三点:

  1. 很容易过时。例如我的笔记里曾经有一篇《FreeBSD 9.2下搭建Xorg环境》,这是一篇大概是14年的笔记本。现在FreeBSD都到13了,而且X环境也变成了Wayland,这个摘录就显得毫无意义。
  2. 很容获得。现在的互联网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,而且在Google等搜索引擎的帮助下,即便的是一些历史性的资料,也比较容易获得。除非你预计在一个脱机或者互联网彻底被破坏的末世环境中使用。如果在这个情况下,官方的Manual+源代码不比这种杂乱的资料有用?
  3. 很容易产生错觉。从我目前整理来看,这类笔记由于非常容易获得(一个WebCliper就可以),让自己产生一种知识库很“充裕”的错觉。这类笔记的增多很容易让自己笔记库变成一个松鼠窝。

如果真的要摘录这类型的笔记,那重复参考上面的标准:不容易过时的、不容易获得的,并且需要经过提取过而不是整页摘录的,并且融入自己笔记体系。

第三个是Awesome类笔记。这类型的笔记发散得很厉害,有点像是第一种和第二种的集合。很大程度上,我选择记录下来是因为觉得以后会有用或者作为一个提醒,提醒自己去后面去看一下。另外这类笔记基本是在Github上的仓库,有些作者保持更新,所以直接摘录下来作用不大。目前还没考虑怎么处理这种笔记,除了有一些太水的列表直接扔掉外。

关于笔记系统要怎么建立后面等Obsidian的PKM成型后再给自己的看法。

松鼠症(Data Hoarder)

在整理这些笔记的过程中,发现以前笔记的仓库也是一个松鼠窝,里面堆满各种松子。实际一个知识库(PKM)重要的是自己总结的内容,而不是网上摘录的一些文章。任何网上参考的内容,实际只需要记录一个关键字。我甚至还在WIZ笔记里面找到了某些RFC规范,我到底保存下来这些干嘛?RFC本身就是一个公开的规范,只需要一个编号、标题,就能在网上找到。回想起自己最早的Data Hoarder的行为,可能是高一的时候。当时在学VB编程,好不容易从YAHOO的网站目录上,找到一个VB源码案例网站。当时只能利用56K的MODEM下载回来本地慢慢研究,久而久之,收集的内容就多了。然后开始大学,有了2M的宽带,有了BT,有了eMule,就那种免费下载资料的感觉让人愉悦。各种电影、资料和软件,让人不舍。最初还有硬盘容量的限制,当时硬盘每GB价格还是挺贵的。后来刻录光驱大众化,这种囤积的欲望达到巅峰。在eMule/BT->刻录的循环中乐此不疲。曾经还因为感觉在光碟上写内容太麻烦,做了一套基于文本的CD内容记录系统。

NAS

大约在2014年,群晖和QNAP开始培育消费市场的NAS的时候,我也开始尝试和组装一套DIY的NAS。NAS可以是说为Data Hoarder量身订造的产品。将下载和存储二合为一,而且大容量的机械硬盘也开始普及硬盘,开始进入TB级。在拥有了NAS以后,松鼠症得到了完美的研究,将各种资料转移到NAS上。唯独刻录光碟这个事情成为了过去。直到最近整理笔记,开始反思这种收集的行为以及家用NAS的必要性。其实对于大部分来说人,刨去网络下载内容(电影、资料等)真的不需要NAS。尤其是商业公司开始将这种少数人需要使用的物品,包装成普通消费需要的物品时,事情会变得复杂起来。例如这个案例,还有一堆对RAID没有清楚认识的人。这也不能怪消费者,有多少人建QTier的时候会去看Datasheet;又有多少人直到QTier其实对家用基本是没啥作用的呢。而NAS厂商似乎没在易用性上做出过多的考虑,各种的PHOTO App、同步云盘等体验简直不要太难用。即便是从2012年到现在,经过10年的发展,APP的稳定性、易用性依然无法达到一个商用APP的标准。这里有一个视频,是我感觉作为一个普通人对NAS比较中肯的评价。菊花厂最近也出了一个NAS,似乎大家对NAS讨论又热烈起来,期望能将NAS的易用性提高一个高度。但是我对这个是比较悲观的。影音、相册这块要做出花,需要的算力不低;对于影音本身也是一个灰色地带,直接在集群处理也不太合适,而且成本很高。

对于我来说,戒掉屯资料的习惯后,其实本身需要存储的资料并不多。这个NAS坏掉以后估计我也不会再考虑再入手。


已发布

分类

来自

标签: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