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内容

对个人知识库(PKM)的一些理解

·1 分钟

PKM #

PKM是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的缩写。这个跟当时PIM(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)类似,核心都在Management上。
实际上对于Information,使用管理的方法是没问题的。因为信息总类都基本是固定的(联系人,日程之类的);而Knowledge的内容都是不固定的,而且是很难做到预先的层级划分。
如果你使用传统的EverNote,Joplin等工具,对知识进行树形分类你会发现怎么都分不对;最后,为了分类的正确性,而不停调整分类。

P.A.R.A.方法 #

这个方法我实践下来,更像是PIM的管理方法,而不是PKM。虽然我觉得,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和正在做的东西分成AREA和PROJECT这种方式深得我心。但实际实践下来却发现,这个方法实际上更关心AREA和PROJECT,对RESOURCES的管理方式一点没有提及。或者说Resources实际上还是按照传统的进行树形分类。所以我觉得P.A.R.A.并不是一个个人知识管理的好办法。甚至说它不是一个PKM的方法,更像一个个人OKR系统。

识别什么是Knowledge #

通过整理自己的笔记(从WIZ->NOTION->OBSIDIAN->OBSIDIAN+JOPLIN)发现自己这么多年所谓的”笔记”,其实大部分都这些类型:

  • 网上摘抄,参考之前自己写的:笔记整理、DataHoarder和NAS
    • Maybe Later类型,感觉可能会有用,想保留下来(Tab数量已经爆棚)
    • 操作手册类型的笔记。都是整篇内容取录下来
    • Awesome类笔记
  • 自己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命令(Cheatsheet之类的)方便后面翻阅
  • 项目中的一些有用的信息之类(账号、地址)

其实上面这些都不是你自己知识,只有当你对里面的一些内容有自己的看法、总结时,才是你真正的知识。虽然这些不是你的知识,但也是属于有用的东西。我觉得可以放到Joplin上,这类内容,其实很容易就会有一个归属的,而且这种归属还特别容易分类。

Zettelkasten #

前面说了树形的分类会导致不停的要调整分类,会陷入类似满足数据库范式一些悖论,整个系统因为要满足范式规范而进行复杂的表设计。正如Mongo对范式的问题给出解法:既然要满足高范式设计这么麻烦,我干脆就只用最低的范式去做这个事情。Zettelkasten就是这么个方法:既然分类这么麻烦,我索性不分类了。所有的卡片都是一样处理,放到同样的地方。这里有两个重要的点:

  1. 我先不管分类,先把想法和东西先记录下来
  2. 后面需要回头对卡片用其他方法索引起来,并且索引的过程中其他相关内容进行回溯更新
    其中重点的是2:需要不停审视你的笔记、建立索引。意味着你的笔记要不停的被Review和更新,而不是躺在某个分类发臭。
    至于ZKID,其实我觉得对于Obsidian或者其他支持超链接的笔记,是不太重要的。对于卢曼那个用原始卡片盒,ZKID是索引主题的关键。

References
什么是 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?